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低迷,全球貿易市場萎縮,中國正處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特殊歷史關口,“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未來五年要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p1-6,231)通過暢通供需循環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中國制造業長期以來憑借人口紅利,用加工制造的低成本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制造業分工,逐步形成制造產業鏈,已經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能力。但隨著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蓬勃發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消費市場大萎縮,國內出口制造企業面臨很大壓力,加上中國制造業長期以來面臨技術外部依賴、產品低端制造、供應能力不足等挑戰,中國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意義重大。[2](p81-89)
從“十四五”時期開始,我國將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階段,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意義重大。而制造業的發展程度是衡量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從這個角度看,制造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依托,更需發揮應有作用。但是,目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面臨實踐和理論的挑戰。
從實踐方面看,從國家統計局數據看,除了2020 年受疫情影響,近年來我國第二產業(主要包括制造業和工業)對GDP 的貢獻率的比重持續下降,從2014 年的45.6%下降到2019 年的32.6%,同期第三產業(主要包括服務業)對GDP 的貢獻率持續上升,從2014 年的49.9%上升到2019 年的63.5%,二者形成鮮明對比。與美英日德等國相比,我國第二產業對GDP 的貢獻率比重呈現出過早過快下降現象,主要是受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行業高速增長、制造業成本增長較快、部分制造業出現向外轉移等因素影響。[3](p128-149,207)從2020 年三次產業對GDP 的貢獻率看出,受疫情影響,各個產業布局有了新的變化,疫情減少了人們的外出各項交易行為,第三產業對GDP 的貢獻率明顯下降,第一二產業對GDP 的貢獻率有所增加,也更凸顯了在特殊的疫情下,制造業發揮了對經濟增長的內在拉動作用,見表1所示。
表1 2014—2020年第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
從理論方面看,針對我國制造業近年來發展出現的新趨勢,理論界有不同聲音。有些學者認為中國已經進入服務業為主導經濟的發展階段,應該降低第二產業,主要指工業或制造業的比重,將更多的投入用來發展服務業。誠然,大力發展服務業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但現階段以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作為重要戰略基點,驅動制造創新發展為主要方向,以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為支撐,才能夠推動國內供需更高質量的內需平衡,促進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發展,在構建新循環發展格局中開新局謀新篇育新機。從國際經濟發展經驗來看,大國經濟發展到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階段,處于經濟關鍵波動時期,一些拉美國家由于沒有處理好制造業增速和比重問題,出現大量失業問題,經濟停滯不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一些發達國家,特別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在這個階段繼續保持制造業轉型發展較快增長,縮短了邁向高收入階段時間。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與制造業增速下降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主要是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緩慢、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受限等因素,面對美國對中國經濟特別是高技術制造產業打壓的長期挑戰,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關系到提高中國經濟技術自立自強能力,更關系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順利推進。
理論界也有不少學者認為中國暫時沒有完全進入高收入國家,仍然需要制造業立國。如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蔡昉認為中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下降過快,應該采取措施阻止制造業比重繼續下降。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認為過早地去工業化,會拖累整體經濟增速。
新發展格局下重視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對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重大,是經濟戰略擴大內需的重點發展方向。[4](p75-85)本文從供給與需求的辯證視角分析“雙循環”格局下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現狀,理論闡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的背景和內在聯系,結合當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面臨的現實挑戰,系統分析提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應對建議。戰略性新興制造產業是引領國家未來的重要力量,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制造技術創新創業體系,形成中國高端制造品牌,重點提升中國制造業創新能力和產品質量,在制造自主創新能力、創新平臺體系和知名品牌培育等方向全面對接,創新引領,厚積成勢,重點做強做優做大制造業,不僅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重要舉措,更是朝著建設現代化強國奮力前行與應對全球變革的重大戰略抉擇。[5](p47-51)
暢通供需循環包括國內各個部門、各個產業、各個地區之間經濟聯通,同時也包括國內與國外的經濟循環,特別是在當前經濟政治形勢不穩定、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保證經濟活動的持續穩定任務艱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提升產業發展競爭力和主動權意義重大。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入手,一方面有效引領生產,成為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從技術、生產、設備方面入手提供更高品質的工業品,另一方面有效引導生產與消費相互促進,激發消費升級,形成優良的消費品質、消費環境和消費結構,通過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加快優化產業布局,以“五鏈”融合發展,帶動產品供給質量升級。通過深化改革,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加快疏通國內大循環,高水平開放助推國際經濟大循環,從而加速強大國內市場形成。[6](p42-52)暢通供需循環下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聯系,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暢通供需循環下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聯系
“五鏈”,即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和人才鏈,以相互銜接合理的產業鏈帶動上下游供應鏈健全,夯實資金鏈和人才鏈基礎,最終提高產品的價值鏈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動制造產品結構升級,改善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使一些優勢產業盡快成長起來,成為全球價值鏈的“頭雁”,不斷提高產業創新力,推動創新鏈提升、產業鏈延伸、供應鏈融通、資金鏈壯大、人才鏈夯實,以不斷暢通產業循環和市場循環,提升裝備制造、食品健康、紡織服裝等產業的品牌影響力,提高制造生產效率和管理效率,推動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業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上有所突破,特別是一些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制造實現產業升級。[7](p108-115)
從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供給側角度看,制造業和服務活動共同構成制造企業的供應鏈,低端的原料加工、初級成品生產等很容易被競爭對手復制,雖能為制造企業帶來短期的利潤,但從長期看,現代制造業需要將消費者對產品的消費需求和反饋作為現代制造企業的目標,基于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應用,發展現代制造業的新業態、新供應鏈、新組織形式,制造業供給側改革落腳點有三個方面:調整制造業經濟結構、優化制造業要素配置、提升制造業產品質量。[8](p54-63)在發展的過程中,培育制造產業發展新動能,推進傳統制造產業優化布局,依托城鄉流通的消費空間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價值鏈上游和下游移動,促進制造產業融合和布局優化,實現擴大內需水平,推進我國制造業供給轉型升級。
從制造業的需求側角度看,全面實現消費升級,現代制造業是推動消費與供給循環發展的重要引擎,同時促進生產與消費的相互轉化。重點從調整制造業消費結構、改善制造業消費環境和提升制造業消費品質入手,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產品品質在“專精特新”上多下功夫,產品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實用技術相結合,突出“好用”的功能品質,最終實現產品提質增效。改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放心消費,破解“中低端產品過剩、中高端產品短缺”的結構性矛盾。發揮消費升級拉動制造業發展的牽引效應,從需求端動態傳導到供給端,為供給端的制造產業輸入活力,進一步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消費品的需求,形成供給與消費需求的良性互動循環。[9](p41-50)
目前,我國致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活力成為引領現代制造業發展的第一動力,為此,更需要從供給和需求兩端發力,形成強大的國內內需市場,暢通供需循環下的新發展格局,首先從供給端入手,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代制造業產品重視價值鏈升級,從初級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轉型,再從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轉向更高層次的創新現代制造業產品。[10](p100-107)其次,從需求端著手,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充分利用中國人口規模大的市場消費優勢,快速發展大數據、物聯網和電商產業,形成數字經濟生態系統,對接更高水平的中國制造生產優勢,實現更高水平的供給需求動態匹配,推動供需國內國際大循環。[11](p5-13)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有所衰退,既有周期性問題又有結構性問題,在暢通供需循環新發展格局拉動下,中國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有效地應對了因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周期性問題,制造業雖有“世界工廠”的條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助推力量,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現實挑戰。
中國“人口紅利”高峰期已過,中國制造業低勞動力成本優勢在全球勞動力競爭市場上優勢減弱。雖然中國制造業勞動力的成本仍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但逐年上升的勞動力成本現狀不容忽視,越來越多的制造業訂單已流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中國許多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面臨較為嚴峻的競爭,倒逼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不能走低勞動成本的老路,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走產業鏈縱向高度分工化,注重產品研發、加強品牌銷售渠道等高端路線。我國制造業規模居全球第一,制造業的附加值達到2.2萬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約14%。在過去的30年間,我國制造業規模增長了18倍,中國制造的產品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個人計算機中國制造占90%、空調中國制造占80%、太陽能電池板中國制造占75%、鞋子中國制造占63%,但中國制造產業基礎能力相對較弱,重要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存在嚴重依賴外來進口。制造產業結構不夠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偏低。特別突出的挑戰是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2020 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0 年,我國應用研究經費占研發經費的比重為11.3%,公報公布的這個數據比重雖然不高,但卻處于近幾年以來中國應用研究經費占比的較高水平。國際上大部分創新型的國家特別重視制造業的技術研發,應用研究經費占比在20%到40%。但相對國際上創新型國家,我國應用研究經費占比明顯偏低,同時中國制造的許多產品零部件依賴國外的核心關鍵技術,如制造工業軟件、產品核心芯片、機器控制系統等核心零部件,時常會面臨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直接影響中國制造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在國際制造業產業鏈分工中,中國的許多產品處于低端制造,如在中國使用較多的蘋果手機,中國組裝只能獲得利潤的1.8%,但國外蘋果公司生產一個零部件可以獲得利潤的58.5%,核心技術被發達國家把持,高附加價值的利潤部分也跟著流失,可見,中國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亟待增強和優化。[12](p64-69)
中國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制造業基地,在制造方面還是存在產業鏈不完善、產業集而不群等現象。具有世界先進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是形成現代制造業集群,目前我國現代制造業具有引領全球先進制造業集群的不多,制造業企業聚集較多,但內部協調發展水平不高,創新協同、業務對接、供需平衡、市場合作等產業集群發展有待完善。在供需方面矛盾也日益凸顯。一方面,進入門檻較低的低端制造行業,企業出現產能過剩;而另一方面,進入門檻較高的高端裝備領域,如微米級、納米級、亞納米級的制造裝備產業鏈不夠完善,供給跟不上需求。在高端制造裝備領域,我國90%的柔性顯示屏、80%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70%的汽車制造關鍵設備仍然依靠進口。由于一些產業關聯度不高,供應鏈銜接不緊密,在產業定位、產業布局和招商時并沒有注重產業之間的聯系,即使制造企業數量達到集群要求,但因相互關聯度較小,上下游配套產業鏈不完整,無法共享技術和信息等資源產業集而不群的現象較為普遍。如何從區域整體發展的角度出發,協調各自利益,建立行之有效的制造創新平臺體系建設,是中國制造業提高核心競爭力、提高產業規模的戰略方向,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并與聯合,整合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配套,構建分享創造平臺和協同創新平臺具有重大的意義。[13](p37-40)
中國制造產品長期以來面臨“低端鎖定”的困境,制造產品微笑曲線價值鏈兩端高附加值部分被國外發達國家高科技領先企業占據,而中國制造的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產生的利潤低,以加工組裝等為主,位于微笑曲線價值鏈的底端。特別是制造創新品牌的開發與設計、高端品牌的營銷等方面,長期處于價值鏈低端,產品附加值低,直接影響了中國制造業整體盈利能力。由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已轉向為差異化、高品質的產品需求,目前制造中高端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制造品牌和知名度不夠,許多制造業尚未形成完整產業鏈和成規模的產業集群,特別是許多終端產品沒有真正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在全球國際市場上影響力大的高端知名品牌不夠多,同時經濟實力強大的著名企業相對較少,故產品在國際高端市場上缺乏競爭力。[14](p88-98)企業大多數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制造產業形態比較粗放,缺乏影響力大、附加值高的龍頭企業和服務品牌。
中國要建設成為現代化制造強國,必須能經受住全球制造業的競爭,特別是代表高科技制造的新興產業競爭。在暢通供需循環的背景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大勢,主動對接制造尖端競爭,早做謀劃,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全力推進中國制造強國建設,從供給端入手,引導傳統制造業向中高端產業價值鏈升級,從需求端入手,以更好的產品質量滿足消費者需求,做大做強制造新興戰略產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穩步前進。[15](p65-71)
1.助推工業制造向工業創造躍升。暢通供需循環的核心是擴大內需,實現創新驅動。[16](p86-93)我國的工業化已進入后期發展階段的上半場,參考發達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歷史經驗,一般制造業增加值平均比重為29%,未來我國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28%至30%之間,依靠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拉動經濟轉型升級發展,能為中國經濟穩定復蘇和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在這個過程中,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發展的主要路徑,一方面以重視技術創新為引導拉動制造業走向高端制造,另一方面以技術改造為依托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促進現有制造業由大變強,不斷淘汰落后產能,優先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F有部分制造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如新能源發電裝機、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工業機器人、海洋工程裝備等產量均位居全球第一,新一代5G移動通信、互聯網技術、核電、高鐵、光伏、納米技術等也是世界領先,結合行業實際,制定長遠戰略規劃,提高研發水平,增強基礎自主發展能力,引導向產業鏈高端延伸,推進制造工業產業升級調整,從工業制造轉向工業創造,更好地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創造條件。
2.推動新技術和制造產業深度融合。政府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與制造產業深度融合的項目,要盡量給予融資便利和稅收傾斜。數字新技術為自主創新應用在現代制造提供改革的土壤,在數字經濟時代,自主創新智能制造業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智能制造對中國制造業市場帶來深刻的變革。[17](p59-68)疫情后科技創新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特別是在國外對我國華為、中興頻頻打壓“科技脫鉤”背景下,加快創新驅動戰略、增強科技制造競爭力已經刻不容緩,新技術和產業深度融合將使制造業范圍更廣闊,將以此衍生出更多的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提高強大的國內市場規模,形成虹吸效應,讓更多有自主創新驅動的人才流動,形成人才集聚制造業,提升制造區域創新能力,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主要有七大領域,包括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5G 基站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特高壓、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中心,涉及諸多制造產業鏈,是以技術創新為驅動,未來數字轉型、智能升級和融合創新等服務為一體的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不僅本身能帶來數萬億元的投資需求,而且能通過數字經濟產業化、傳統產業數字升級化、新研發產品規?;犬a生不可估量的乘數效應。[18](p148-154)
3.增加制造業自主創新研發投入。政府圍繞重點制造產業鏈、制造龍頭企業、重大制造投資項目等,加大自主創新研發投入,引導社會資金進行投資。高度重視產學研金結合及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著力搭建對接平臺,重點促進企業需求、市場需要與高校院所科研成果的對接轉化。孵化對接,重點促進自主創新研發的技術盡快成長和成熟,盡快完成試驗,實現工程化;產業對接,重點扶持孵化的成熟技術盡快用于生產,實現產業化;服務對接,重點為企業和高校之間提供公共服務,搭建橋梁。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一體化融合,真正使科技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推進核心技術創新升級,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問題如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基礎工業軟件供給能力等,提高創新產品附加值。全力開展攬才引智,在人才引進領域勇于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實施人才柔性管理服務機制,重點在人才創業、生活,家屬就業、入學、醫療等諸多方面提供人文關懷,做到以優惠政策吸引人,以優質服務留住人。
1.加快引進外資補鏈擴鏈強鏈。目前中國的疫情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是相對控制得最好的國家之一,也是未來外商風險投資最小的國家之一。只要合理穩步擴大開放,國外的產業資金必定紛至沓來,一定程度上會減少外商撤資轉移計劃,同時還會幫助中國盡快“補鏈”“擴鏈”“強鏈”。[19](p119-122)進一步擴大物流、自主研發、數字經濟、高端裝備等服務制造產業,吸引全球產業鏈上優質企業落戶中國,形成空間上優質企業聚集、功能上利于企業相互交流、布局上產業鏈上下游銜接合理、供應鏈集約高效的新興產業鏈集群。當國外消費需求不旺的階段,重點打造國內市場大循環,保證產業鏈集群的健康成長;當國外消費需求復蘇時,進一步加強對外合作開發,提高產業供應鏈國際化水平,進入全球產業鏈大循環。
2.提升產業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產業供應鏈是指優化供應鏈來考察產業鏈。通過改善產業鏈上下游供應鏈關系,整合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鏈、人才鏈、價值鏈,提升供應產業、制造產業和服務產業等的生產效率,以獲得產業整體競爭優勢的提升。產業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是衡量現代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指標。通過產業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提升,解決產業鏈低端、低效、低質問題,立足各地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特色,不能一窩蜂發展熱門產業,要以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為目標導向,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分析供應數據,淘汰過剩和落后產業,培育有較大市場需求的新產業和新業態。推動制造產業和服務產業深度融合,促進制造產業重視產業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拓展制造研發、決策咨詢、系統集成、信息服務等生產服務領域,以“生產+服務”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為新型制造業開創新機。[20](p99-104)
3.形成完善的創新平臺體系。以區域分工合作形成區域優勢和競爭力,做大做強主導產業,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不斷壯大經濟實力提升發展水平。形成工業園區創新平臺,在節能環保、信息技術、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以工業園區為平臺,鼓勵企業跨區域參與優勢、特色產業開發,在基礎要素配置上相互支持和提供便利。重視綜合物流樞紐平臺,推進“鐵、水、公、空”聯運發展,提高服務全國及全球物流能力。共建金融服務平臺,推廣通用的金融服務和產品,支持各城市地方銀行互設分支機構,支持企業跨城開展融資活動。加強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國家倡議的本土自身優勢,整合各地資源和發展優勢,加強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重點擴大科研院所和企業在“產”“學”“研”“用”等方面合作,擴大區域制造科研成果相互之間的轉化與應用。[21](p95-100)
1.加大打造高質量創新品牌。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內強大的消費市場對我國家電、建筑機械、造船、高鐵等制造行業壯大和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居民消費需求日益進入高品質消費階段,過去消費注重物美價廉,現在消費更注重品質健康,為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中國高質量制造品牌的崛起是責任所在,品牌質量決定了企業的生存空間和內在支撐,要增強制造產業質量自身基礎能力建設,圍繞制造產業技術、工業、部件、材料等,加強應用研究,創新設計,促進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加大對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立法和監督管理,保護中國高質量品牌創新者的利益,更好地激勵高品質創新品牌的發展。[22](p38-40)
2.塑造中國特色制造品牌。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與先進制造業融合互動,推動產業資源整合和結構優化,形成制造知名品牌。形成科技創新天地,發揚“敢闖敢試”的中國人精神,激活文藝、制造、服務等領域的創新創意,推動設計創意、產品創意、營銷創意、品牌創意國際化,大力培育創新創意型產業品牌發展,促進具有國際水準、中國氣派、民族風格、中國特色的創新創意品牌快速發展,形成中國制造品牌,實現制造標識的個性化、特色化,塑造中國特色制造“名片”,加快制造產業迭代升級步伐。
3.推進傳統制造品牌轉型升級。傳統國產制造品牌是符合中國人消費需求的產品,如老字號品牌大白兔奶糖、回力運動鞋、大寶雪花膏等陪伴了中國幾代人,人們習慣了其消費模式,但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對傳統國產制造品牌的要求在提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加快發展新型制造業和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傳統國產制造品牌不斷轉型升級,如生產智能交互、識別方言的國產智能電視等,利用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加快智能制造品牌建設,瞄準國內消費市場需求,制造企業主動創新,用更高標準和更嚴要求制造國產品牌商品,深入挖掘文化價值,國產品牌將贏得更大國內消費市場。
綜上,中國要努力創造一個更加有利于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制度環境,創造一個更加有利于制造業便利和優惠的營商環境,創造一個鼓勵制造業自主創新和容錯機制并存的創新環境,從而促進中國經濟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向高收入國家邁進。暢通供需循環下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國際市場競爭壓力和制造業持續下行風險,在這個階段政府應高度重視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制定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的中長期戰略規劃,制造業依靠規模擴張、低質低價時代已經過去,只有深化改革開放,才能更好地拓寬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的空間。
? 201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轉創國際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9055770號-1
Beijing TransVenture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地址:梅州市豐順縣留隍鎮新興路881號
北京市大興區新源大街25號院恒大未來城7號樓1102室
北京市海淀區西禪寺(華北項目部)
深圳市南山區高新科技園南區R2-B棟4樓12室
深圳市福田區華能大廈
歡迎來到本網站,請問有什么可以幫您?
稍后再說 現在咨詢 国产av一二三专区_一级婬片一级视频_av可免费在线观看网址_亚洲无码在线精品视频